【改进文风大家谈】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

新闻热点 2025-09-15 04:30:56 84311

调查问题加载中,改进古事请稍候。文风
若长时间无响应,大家得失磨砻砥砺网请刷新本页面

  【改进文风大家谈】

  作者:张静(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)

  杜甫《偶题》诗的谈文开篇——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章千知既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寸心重大使命,也道出了写作者的改进古事个中滋味。这两句诗,文风谈的大家得失是文章的创作态度,对我们今日的谈文磨砻砥砺网改进文风,也有借鉴意义。章千知

  写文章,寸心应葆有做“千古事”的改进古事正心诚意。正如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里所指出的文风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大家得失不朽之盛事。”现世的功名利禄、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,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有可能流芳百世。作家去世了,其作品仍有机会在后世传颂众口,可算是作家生命的延续。李白的诗中也说:“屈平辞赋悬日月,楚王台榭空山丘。”文章写出来,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,也不仅仅是给一时、一地的人看的,它有可能超越时空、流传千古,所以文学创作应该心怀敬畏,郑重其事,万不可敷衍塞责。

  写文章,应该是自己“寸心”的自然流露。“言为心声”“文贵己出”,文学创作需要真挚的情感和自我的表达。《毛诗序》所谓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,只有当作者内心的情感被触动或激发起来,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。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中说“诗者,吟咏情性也”,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指出“能写真景物、真感情者,谓之有境界”,出自本心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,更具生命力。中国古人写诗作文,往往是带着身世经历、生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理想情感而写的,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真实记录下来,“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余情”,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,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,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真谛。

  写文章,遣词造句需反复斟酌,计较“得失”,不断打磨修订。“文章不厌百回改,反复推敲佳句来”,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。比如贾岛“推敲”的故事,还有王安石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字也是多方考量后改定的版本,等等。叶圣陶先生认为,“审慎的作家写作,往往斟酌又斟酌、修改又修改,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。”讲求生活快节奏、工作高效率的当下,更呼唤“工匠精神”,文字工作者的“工匠精神”,当体现在对文字“得失”的讲究上,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修改正是精雕细琢,将毛坯变为艺术品的过程,这就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和殚精竭虑的投入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4月25日 01版)

[ 责编:茹行止 ]
本文地址:http://yunfu.haskj.com/html/315d59699088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2025年9月上旬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

滨州:在蝉鸣里听见绿意

中端自行车订单暴增70%!拥抱年轻人娱乐方式,运动赛事、公园骑行成创业方向

好风正扬万里帆——山东青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

人民网评:科技赋能,为防汛装上“智慧大脑”

友情链接